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的航空業正在不斷對外資開放,國際性的交流也在日益增加。因此新譯通翻譯也在積極以優質的翻譯服務促進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我們有著一批具備航空專業背景的譯員和譯審,他們能夠很好地理解客戶稿件中的專業術語,并且以標準的目標語言表達客戶的意圖,因此能夠更好地幫助客戶傳達和交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臨近,新譯通翻譯愿成為您與世界溝通的橋梁!
早期飛機中,旅美青年馮如是我國第一個航空先驅者。12歲由廣東漂泊到美舊金山,邊打工邊學習,最終成為一名工程師。1906年23歲的馮如決心制造飛機,并得到孫中山的鼓勵與支持,在1910年制造成一架雙翼飛機。
同年10月參加了在舊金山舉行的國際飛機比賽,飛行高度200米,時速100公里,繞海灣飛行一圈,距離約為30公里,成績為全場之冠,榮獲國際飛行協會優等證書。美爭相聘請傳授飛行技術,但馮如謝絕一切邀請,毅然返回祖國。1911年1月在廣州成立“廣東飛行器公司”。不幸在1913年一次飛行表演中,飛機失速下墜身亡,時年28歲。他如一株美麗的蒲公英一樣,把飛行的種子撒落在祖國的土地上。
同時期的另一名華僑青年21歲的譚根,在萬國飛機制造大會上獲水上飛機冠軍。1915年6月在廣州的表演打破水上飛機飛行高度記錄,飛到1800米的高度。后來放棄了航空活動。
北洋政府于1913年在北京南苑建立航空學校,附設有飛機修理廠。以后又在清河設立修理廠。1914年南苑飛機修理廠廠長潘世忠和飛行教官厲汝各設計制造一架飛機。潘世忠設計制造的飛機,發動機裝在機身后部,機首裝一挺機槍,取名“槍車”。但沒有成批生產。
舊中國航空工程人才的培養始于清末民初,當時有少數留學生負笈海外,學習航空技術。三十年代后漸多,到四十年代以近千人。留學生中不乏學有成就造詣高深的人,曾在美國波音公司初創時擔任過飛機設計師,后歸國經辦航空工廠的王助,高亞音速飛機氣動設計所用卡門-錢學森公式的創始人之一錢學森,創立葉輪機械三元流理論的吳仲華。最早訓練航空工程人才的學校,是1918年在福建馬尾建立的海軍飛潛學校。30年代后,陸續有北洋大學、中央大學、廈門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云南大學、四川大學、西北工學院設立了航空工程系等。到1949年底,航空系科畢業生約1000人。后來設立了航空航天大學用以培養專門人才。
從1913年清政府在北京南苑設廠到1949年沒有建立獨立產業部門的航空工業。
40年代末期主要是從事飛機的修理,1950年周總理召集研究航空工業的建設。戰爭時期的飛機修理廠為中國的航空工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53年建起第一批骨干企業,南昌飛機廠、株州發動機廠、沈陽飛機廠、沈陽航空發動機廠。1954年7月11日第一架國產飛機初教5完成試飛,8月末開始大批生產。1955年2月開始研制殲5,次年7月19日首架升空試飛,8月2日試飛結束,9月9日向世界宣布中國新型噴氣式飛機問世。
1956年起嘗試自行設計飛機,首先建造了超音速風洞。1958年5月完成初教6設計,8月首架試飛,1960年12月完成鑒定試飛,次年改用國產發動機并投入成批生產。這是完全靠自己力量設計成功并投入大批生產的第一種飛機。到1960年中國的航空工業以初具規模,能夠成批生產殲擊機、教練機、直升機和小型運輸機,并開始自行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