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行業是新譯通翻譯公司的主要翻譯行業之一,它涉及化工產品說明、公司介紹、技術文獻以及研究論文等的翻譯工作,其專業性較強并且對術語有著嚴格的要求,因此屬于我們的技術類翻譯范疇。針對化工行業的特殊性,新譯通翻譯專門建立了一支具備深厚化工背景的譯員隊伍,并依托其全國性的服務網絡和管理平臺,為所有客戶提供統一標準的翻譯服務。
由于農業發展和軍工生產的需要,以天然有機肥料及天然硝石作為氮肥主要來源已不能滿足需要,迫切要求解決利用空氣中氮的問題。20世紀初,很多化學家積極從事氨合成的理論基礎研究和工藝條件試驗,德國物理化學家F.哈伯和工程師C.博施于高壓、高溫和有催化劑存在時,利用氮氣和氫氣成功地直接合成了氨(見合成氨工業發展史)。1913年,世界上第一座日產30t氨的裝置在德國建成投產,從而在工業上第一次實現了利用高壓,由元素直接合成無機產品的生產過程。到1922年,用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在德國實現了工業化。由于兩次世界大戰,軍火生產需要大量硝酸、硫酸和硝酸銨等,促使這些工業迅速發展。50年代以來,各企業間競爭激烈,為了降低成本、減少消耗,力求在技術上取得進步,例如:硫酸生產中,在60年代開發了二次轉化、二次吸收的接觸法新流程,提高了原料利用率,并降低了尾氣中的SO2濃度(見硫酸);氯堿生產中,在70年代,開發了離子膜電解法;尿素生產中,在60年代,開發了二氧化碳氣提法和氨氣提法等工藝方法;在合成氨生產中,開發了低能耗新流程等等。60年代后期,生產裝置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降低了基建投資費用(見化工基本建設)和產品成本,建成了日產
1000~1500t氨的單系列裝置;80年代初期,建成了日產2800t硫酸的大型裝置。隨著裝置規模大型化,熱能綜合利用有了較大發展,工藝與熱力、動力系統的結合,降低了單位產品的能耗,也推動了化工系統工程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