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分為高地德語(Hochdeutsh)和低地德語(Plattdeutsch)。高地德語是共同語,它采用了低地德語的某些發音規則,低地德語聽上去更象英語和荷蘭語。通用的書面語以高地德語為準。各方言之間的差異很大。高地德語和低地德語的語言分界線大致從德國西北部的亞琛起,向東經過萊茵河畔的本拉特、卡塞爾、馬格德堡直到奧得河畔的浮斯騰堡,這條線以南是高地德語,以北是低地德語。
從5~8世紀,在日爾曼語中發生的第二次音變(也稱高地德語音變)使德語從共同日爾曼語中分化出來,逐漸發展成為獨立的語言。12~16世紀,由于德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以及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的《圣經》德語譯本和他的其他著作的傳播,書面共同語開始形成。
德語對世界文化有過明顯的貢獻。馬丁路德所譯的《圣經—新約》對現代德語共同語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啟發下,用北歐諸語言所譯的《新約》也在本國起了語言的規范作用。19世紀德國哲學提供了啟迪人的心智的概念和術語,直到今天人們談到哲學問題仍不得不用德文原詞以明本義。德國的醫學和化學長期領先,這也使德語成為這些學科的研究者必須學習的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