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概述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夏。位于中國西北部(北緯3514
'-39°23 ',東經104 °17 '-107 °39 '),地處黃河中上游,是中國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東鄰陜西
,北接內蒙古,南與甘肅相連。寧夏的總面積為6.64萬平方公里,其中引黃灌區占41%,南部山區占59%。其1997年末總人口為530萬人,共有35個民族,其中回族口占全區總人口的1/3以上,約占全國回族人口的1/6;刈逶诰硟戎饕植荚谀喜可絽^的同心、固原、西原、西吉、海原、涇源和引黃灌區的吳忠、靈武等7個縣市。
寧夏東西窄而南北長,東西相隔50公里至200公里,南北相距456公里。地勢南高北低,北為寧夏平原,南為丘陵山地。一般海撥為1090--2000米,最高海拔3556米。
黃河從中部貫穿其間,穿越12個縣市,流程397
公里。沿黃河兩岸的寧夏平原,地勢平坦,自秦漢先后開掘了秦渠、漢延渠和唐徠渠等渠道,灌溉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里溝渠縱橫,土地肥沃,林帶成網,旱澇無虞,農業發達,唐代詩人韋蟾在詩中贊譽道:“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寧夏南部屬黃土高原,宜林宜牧,是寧夏灘羊、沙毛山羊的重要產地。
境內較大的河流還有清水河、涇河、葫蘆河等。
它的主要山脈有賀蘭山、羅山、牛首山、香山、六盤山等,其中賀蘭山、羅山、六盤山是寧夏的三大天然林區。賀蘭山是中國外流區和內流區的分水嶺,也是季風氣候與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是銀川平原的天然屏障。
寧夏地處內陸,屬溫帶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年降水量一般在200-700毫米。平均氣溫5-10℃。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全年日照達3000小時,無霜期170天左右,是全國日照和太陽輻射最充足的地區之一,特別適宜農作物及瓜果生長。
銀川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全區政治、經濟、文化、科研和教育的中心,是有1000年歷史的塞上名城。位于寧夏平原中部,面積3499平方公里,人口91萬,其中市區人口55萬。
寧夏回族:
唐至西夏時期,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大食人陸續來往寧夏,定居經商。元代,大批中亞、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軍士、工匠、商人遷居寧夏。元末明初回族逐步形成,寧夏回族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發展的時期。到了清乾隆年間,“寧夏至平涼千余里盡系回莊”。
回族由于長期與漢等民族雜居交往,受漢文化影響較深,使用漢文、講漢語。但也保留了一些阿拉伯和波斯語的詞匯,誦讀的經書大都是阿拉伯文。在文化、經濟,特別是風俗習慣方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
回族是普遍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伊斯蘭教對回族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對回族共同心理的形成起了關鍵的作用。同時,伊斯蘭教的一些教規也逐步演變成回族的風俗習慣;刈迦说囊簧ɑ榧、服飾、飲食、衛生等方面都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伊斯蘭教也被明清時期的學者稱為“清真教”,故禮拜寺叫做“清真寺’,回族制作的食品稱作“清真食品”,回族開設的飯館和食品店用“清真”作為標記。
回族在飲食衛生習慣上與漢族有較大差別,特別是肉食方面有嚴格的講究,須按伊斯蘭教規宰殺。回族喜歡吃牛、羊、駱駝肉,也吃雞、鴨、鵝、魚肉。禁食豬肉,也不食用一切動物血液及自死的禽畜肉。煙酒也作為禁忌,大多數回族男女不染煙酒。
回族的傳統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三大節日。
開齋節:伊斯蘭教歷9月,是伊斯蘭教的齋月,教民必須奉行1個月的齋戒。即夜間進食,白天斷絕一切飲食。齋戒期滿,即是開齋節。開齋節是回族的一個莊嚴、隆重的節日。
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在開齋節后70天,即伊斯蘭教節12月10日舉行。古爾邦節是回族隆重、熱烈的傳統節日,人們宰牛羊,歡渡佳節。
圣紀節;穆罕默德誕生和歸真都在同一天--伊斯蘭教歷3月12日,統稱為“圣紀”。每年這一天,回族舉行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