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宜良縣簡介
宜良縣在昆明市東南,地處北緯24°30′~25°17′、東經102°58′~103°28′之間。東臨陸良、石林縣,南接彌勒、華寧縣,西與澄江、呈貢縣及官渡區毗鄰,北與嵩明、馬龍縣相連。東西最大橫距51.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85.3公里,總面積1886平方公里,其中盆地、谷地占11%,山地占88%,水域約1%。縣城匡遠鎮海拔1536米,距昆明市區54公里。
歷史沿革: 西漢元封二年設昆澤縣,屬益州郡。蜀漢屬建寧部。西晉屬晉寧部。隋屬昆州。唐初設新豐縣,隸郎州;南詔國時西爨西遷后,烏蠻羅裒部筑城居住,稱羅裒龍,屬拓東節度。宋大理國時屬善闡節度。元憲宗六年(1257年)設大池千戶,屬嵩明萬戶;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大池為宜良州,二十一年(1284年)改州為縣,屬中慶路。明、清沿稱宜良縣,屬云南府。民國時期廢府一級政區,縣直屬省管轄。1950年設宜良專區,縣為專署駐地。1954年撤宜良專區,縣改屬曲靖專區所轄。1983年10月劃入昆明市。
全縣地勢北高南低,中部平坦。山脈屬梁王山系,主要山嶺有老爺山、老黑山、竹山等。境內最高點是湯池鎮老爺山主峰(海拔2730米),最低點是竹山鄉老熊箐尾巴(海拔1270米),山地、谷地與壩子相間分布為地貌總特點。壩子有宜良、鳳鳴、草甸、馬街等4個,宜良壩子在全省壩子中排序第30名。
水系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南盤江上游區,除南盤江外,徑流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還有賈龍河、麥田河、獐子壩河、擺衣河和巴江。氣候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6.3℃,年平均日照2177.3小時,年平均降雨量912.2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5%,全年無霜期260天左右。 2、宜良縣
滇中糧倉"的由來
宜良壩子氣候溫暖,每拔1510-1667米,年平均溫度16.3℃,最冷1月,平均溫度8.1℃,最熱6-7月,平均溫度21.8℃。年平均日照2177.3小時,年平均降雨912.2毫米。適宜水稻、蠶豆等農作物生長。歷史上境內夏糧、秋糧收獲期比周邊鄰縣早2-4個節令。土地肥沃,農業懇殖率平均達31.3%。
水利資源豐富,地表水年4.68億立方米,地下水年1.05億立方米,年入境容水19.96億立方米,年水資源總量25.64億立方米。天然湖泊陽宗海,總面積31.9平方公里,最大庫容6.02億立方米。
豐富的水利資源,為"滇中糧倉"打下基礎。湯池渠的開鑿和續修,使宜良壩子水稻栽培有了重大突破。據史料記載,明洪武二十九年(1369),沐春蒞臨宜良視察,感慨陽宗海水就在附近而不知其用,造成大片土地荒蕪,于是在當年冬天,命云南都指揮王俊,發卒15000人開挖渠道,自湯池陽宗海口取水,費時1月余峻工。
湯池渠的開鑿,給宜良壩子帶來生機,改雷響田為自流灌溉。建文四年天旱,芒種產后雨量十分稀少,附近州縣難以栽插,只有宜良首畢農事。清乾隆、嘉慶年間修建兌沖溝、永濟溝、七村大溝,民國時期整修文公、龍公渠,引水渠道擴至20余條,小壩塘達150件。形成了宜良壩子地盤江南岸的流灌系統。光緒七年(1881)年劉慰三《滇南志略》載:"省城食米,全賴宜良、新興(今玉溪)。"宜良成為名副其實的"滇中糧倉"。
宜良土壤肥沃,種植技術的嫻巧,稻米品質的佳美,是獲"滇中糧倉"的重要因素。據考古發現推斷,縣境水稻生長歷史不少于3500年。唐南詔時期已形成每年稻、麥兩熟的耕作制度。20世紀70-80年代,在土地利用,合理施肥,良種引進,合理密植等方面的重大突破,科學技術的提高,宜良緊緊圍繞優質水稻基地的建設,糧食產量連年增收。1981年實現畝產千斤縣,1993年獲國務院授予的"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稱號,1998年水稻種植13.7萬畝,總產8677.7萬千克,平均單產950千克,列為全國商品糧食基地縣,糧食產量名列全省第十名。
新譯通翻譯公司提供宜良縣翻譯服務,為體現高度音意統一,同時也體現了公司“誠信待客、以誠立業、共榮發達”的宗旨。公司于2000年7月正式營業,業務以翻譯(口筆譯)為主、以商務中介、軟件開發、技術咨詢服務、網站設計等為輔。公司是宜良縣知名和有技術實力、也是目前上海市最大最專業的科技型翻譯公司。看看同行的網站,再看看我們的動態公司業績,眾多和不斷擴大的新老客戶群就知道我們專業不專業。公司目前業務涉及長三角地區等省內較發達的市并輻射到珠三角地區、上海、浙江溫州、福建、廣東及少量海外業務,在建筑、機械、化工,金融,汽車,地質等專業翻譯領域具有領先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