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臺縣簡介
三臺縣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屬川中丘陵地區。全縣幅員面積2661平方公里,總人口143萬人,非農業人口14萬人。縣內有漢、回、藏、羌、滿等11個民族,以回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總人0.03%,全縣耕地面積128.6萬畝。
三臺歷史悠久。三臺古為萋縣、涪城縣地,以縣西三臺山得名。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有妻縣,南朝蕭梁時置涪城縣,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涪城縣并入妻縣,明洪武九年(1376年)撤縣入潼川州直轄,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三臺縣,迄今共歷2198年。民國元年廢府留縣,以縣西三臺山得名而一直沿用至今。
三臺縣地處四川盆地中西北部,大地構造分區為揚子準臺之四川中臺拗、川中臺拱新華夏系第三沉降帶四川盆地川中褶皺帶旋扭構造。境內地質構造簡單,全部由褶皺構造組成。土地承載能力在2.5—2.8kg/cm之間,無地質斷層。
根據土壤內部水、熱、氣、肥與作物生長的協調程度,三臺可劃分為五個地貌類型區:東部高丘中窄谷區、中部中丘中寬谷區、西部底丘寬谷區、沿江陡壁寬谷臺地區。其中沿江平壩河谷區,分布于涪江、凱江、梓江、郪江兩岸,包括現代河漫灘在內的Ⅰ、Ⅱ級階地,呈寬窄不一的條帶狀沖積壩。試驗示范區屬于徑流緩慢,徑流系數0.22,排水容易,年沖刷土壤量120683.6噸,流失氮、磷、鉀養分10.59噸/年,土壤沙至中壤,土壤母質來源廣,成分復雜,光、熱、水條件優越,生產水平較高。
三臺縣資源豐富,農業生態環境優越。糧食、蠶繭、油料、生豬、水果、水產、藥材等主要農產品總產量名列全省前茅,瘦肉型豬、麥冬、蠶繭、油橄欖、棉花皆為全國商品生產基地。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膨潤土、鹽井、石灰石、沙金、石英石、石油、天然氣等,極具規模開采價值。
2、三臺縣
三臺縣歷來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縣,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棉花、花生、油菜籽等。民間飼養豬、牛、羊、雞、鴨、兔。栽桑養蠶,從事土紡、土織,成為民間農戶的主要家庭副業。2000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66868萬元,農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74元,糧食總產量達到74583.6萬公斤,棉花總產量達1267.6萬公斤,花生總產量1288.5萬公斤,油菜籽總產量5235.7萬公斤。黨和政府重視林業生產的發展,領導群眾積極植樹造林。1998年全縣實現了“全面綠化”,長防林工程竣工達標,綠化率達到99.3%,森林覆蓋率達到33.9%。
由于農業、林業的發展,促進畜牧業和水產業的發展。2000年出欄肉豬134.8萬頭、肉牛3.1萬頭、羊11.2萬只、兔108萬只、家禽1062萬只,肉類產量106511噸,其中豬肉產量84703噸,禽肉產量15929噸。2000年水產品總量達到10550噸。農副土特名優產品主要有涪城壩的麥冬、建設巫家溝大蒜、永新鎮嶄山米棗、富順金光的“東山板栗”、菊河土煙、萋江“大紅袍”紅桔、蘆溪早熟“團圓果”柚桃等,各地正加速發展。先后被列為四川省和全國糧食、棉花、油料、生豬、蠶繭、柑桔、麻類、油橄欖、麥冬等的生產基地縣,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分別排名全省20強和全國100強縣之列。
三臺縣域工業發展勢頭良好。“劍南”牌水泵、“峨眉”牌扳手、“潼川”豆豉、凱河面粉廠“魔芋掛面”、釀造廠的“香辣醬”、“萬壽大曲酒”、“新渡大曲酒”等7個企業產品獲國家部優產品,“潼川”牌大曲酒、“梓州板鴨”、“紫糯米酒”在全國“七五”科技星火成果博覽會獲金獎。西平、城郊絲綢廠的西蜀牌真絲系列和電力紡、七彩被面曾獲曼谷博覽會金獎,生絲出口日本、西歐、東南亞。形成了電力、繭絲綢、五金機械、輕化工、食品為骨干,門類眾多的工業生產格局,有30多種產品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1997年工業產值21.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比達6:4。工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的有力支撐,工業產值己超過農業產量。
新譯通翻譯公司提供三臺縣翻譯服務,為體現高度音意統一,同時也體現了公司“誠信待客、以誠立業、共榮發達”的宗旨。公司于2000年7月正式營業,業務以翻譯(口筆譯)為主、以商務中介、軟件開發、技術咨詢服務、網站設計等為輔。公司是三臺縣知名和有技術實力、也是目前上海市最大最專業的科技型翻譯公司。看看同行的網站,再看看我們的動態公司業績,眾多和不斷擴大的新老客戶群就知道我們專業不專業。公司目前業務涉及長三角地區等省內較發達的市并輻射到珠三角地區、上海、浙江溫州、福建、廣東及少量海外業務,在建筑、機械、化工,金融,汽車,地質等專業翻譯領域具有領先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