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彬縣簡介
彬縣位于陜西省咸陽市西北部,屬渭北旱塬塬梁溝壑區,版圖形似一正寫的“人”字。東連旬邑、淳化,南依永壽、麟游,西臨長武、靈臺,北接甘肅正寧,為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在咸陽市發展總體框架中處于“尾翼”位置,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區位優勢相對明顯。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境內流長104公里,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總面積1183平方公里,轄7鎮8鄉,246個村民委員會。
全縣平均海拔1108米,平均氣溫9.7℃,晝夜溫差11.7℃,年均降水量579毫米,無霜期180天,屬典型的大陸性暖溫帶半干旱氣候。彬縣境內大小河流12條,可開發利用水能源1.2萬千瓦。地下礦藏主要有煤炭、陶土、石英砂等10多種,其中煤炭儲量32.6億噸,跨越彬縣、長武兩縣的彬長煤田是陜西省第二大煤田。煤區原煤埋藏淺、儲量大、煤層厚、煤質好,既是優質的動力用煤和氣化用煤,也是符合有關標準要求的環保煤。
早在新石器時代,彬縣境內就有先民生息。3500年前,周祖公劉立國于豳,辟洪拓荒,教民稼穡,開創了涇河流域農業的先河。商朝初期,太王古公亶父率彬人遷往岐山,光大后稷開創的農耕事業,為周朝建立奠定了基礎。秦朝時設為漆縣,東漢時設置新平郡,北魏時改為白土縣。西魏時設豳州,隋、唐、宋、元時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明朝洪武年間,撤消新平縣,歸豳州直轄。民國初年裁州設縣,1964年改邠為彬。
2、彬縣
彬縣是咸陽市工業大縣,現有電力有限責任公司、煤炭有限責任總公司、咸陽秦能公司發電廠、陜西美辰藥業有限公司等骨干企業29戶,其中國有企業12戶,省級先進企業1戶,市級先進企業4戶。近年來,彬縣搶抓西部開發的歷史機遇,圍繞建設工業強縣目標,堅持“四礦十廠”改制改造為重點,加大企業技改力度,狠抓骨干項目建設,進一步推動了工業經濟快速增長。
農村經濟 彬縣素有“果鄉”之美譽,是全省蘋果適生區,發展梨、棗、蘋果、柿子生產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彬縣海撥適中,土層深厚,日照充足,溫差較大,80年代以來,彬縣委、縣政府號召全縣人民大力發展果業生產,到2005年全縣完成農業總產值現價51845萬元;糧食總產值現價15027萬元;人均收入1837元。全年種植糧食43.42萬畝,糧食總產10.8萬噸,全縣果品產量達到21.29萬噸,果品優質率提高到65%,實現收入2.2億元,農民人均果品收入764元,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6.5%;被陜西省評為“綠色無公害果品生產基地”。
彬縣是大晉棗的故鄉,《詩經·豳風》中就有“八月剝棗”的記載,素有“八個一尺、十個一斤”的美稱,遠在明代已成為宮廷貢品,目前全縣棗樹栽培面積達到1.5萬畝。柿子園是彬縣的“鐵果園”。1999年以來,彬縣積極響應江總書記“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的偉大號召,認真落實“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個體承包、以糧代賑”政策措施,大力實施山川秀美、世行貸款項目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三大工程。
近年來,全縣新建以柿子為主的干雜果園15萬畝,年產柿子8000多噸,行銷東北、內蒙、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地;2004年以來,全縣造林面積3.4萬畝,改造中低產田1.2萬畝,新修梯田1.24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4.95平方公里;新建小型人飲工程27處,解決了1.82萬人的飲水困難;改造了75個村的農村電網,農村電網改造率達到90.7%,極大地改善了全縣農業基礎條件。
彬縣飼草資源豐富,發展畜牧業條件十分優越。上世紀90年代初,縣委、縣政府號召廣大群眾大力發展飼草生產和畜牧業。全縣以苜蓿為主的優質飼草種植面積達到13.5萬畝,成為全省優質飼草生產大縣,年可生產鮮草10萬噸,可實現產值5000萬元。畜牧業總產值8057萬元,增長10.2%。
新譯通翻譯公司提供彬縣翻譯服務,為體現高度音意統一,同時也體現了公司“誠信待客、以誠立業、共榮發達”的宗旨。公司于2000年7月正式營業,業務以翻譯(口筆譯)為主、以商務中介、軟件開發、技術咨詢服務、網站設計等為輔。公司是彬縣知名和有技術實力、也是目前上海市最大最專業的科技型翻譯公司。看看同行的網站,再看看我們的動態公司業績,眾多和不斷擴大的新老客戶群就知道我們專業不專業。公司目前業務涉及長三角地區等省內較發達的市并輻射到珠三角地區、上海、浙江溫州、福建、廣東及少量海外業務,在建筑、機械、化工,金融,汽車,地質等專業翻譯領域具有領先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