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陰縣簡介
漢陰置縣始于先秦,古稱西城、安陽、漢寧諸名。清代始名漢陰,相沿至今,現為安康市所轄。地處秦巴腹地,北枕秦嶺,南倚巴山,鳳凰山橫亙東西,漢江、月河分流其間,316國道和陽安鐵路穿境而過。全縣轄18個鄉鎮,182個行政村,版圖面積1347平方公里,耕地31萬畝,其中水田14.9萬畝,總人口28.9萬人,境內山川秀麗,物阜民殷,人杰地靈,素有“魚米之鄉”美譽。
漢陰地貌多樣,山青水秀。以漢江和月河為界分別向南、北呈臺階式上升,形成三山夾兩川地形。海拔290——2128.3米,平川占6%,丘陵占33%,山地占61%,森林覆蓋率占49.2%。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5.1℃,年降水量764.9—929.7毫米。境內河流縱橫,均屬長江水系,年徑流量5.19億立方米,地下水儲量9721.82萬立方米,可供利用的水能資源10060.15萬千瓦,水面3.1萬畝,可供養殖水面近萬畝。
漢陰礦產資源豐富,動植物資源繁多。全縣已探明的有砂金、脈金、瓦板石、石灰巖、大理石、花崗巖、煤碳、鈾礦等,礦藏儲量大,品質優,且交通便利,電力充足,通信事業發達,便于開采、開發。境內有種子植物3000余種。野生動物400多種,有天然草場68萬畝。經濟林木以桑、桐、茶、漆、杜仲等為主,中藥材品種齊全,素有“中藥材之鄉”之稱,天麻、杜仲、金銀花、柴胡等百余種分布于這里的山山峁峁,F已建成全國最大的果;,無公害蔬菜基地面積達1萬畝。木耳、香菇、生漆、炕炕饃、五香豆腐干、臘肉等土特產遠近聞名,倍受消費者青睞。
漢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阮家壩、楊家壩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和出土的石斧、磨光石器、紅陶網附等將這里的人文文化定格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文廟、文峰塔、古城墻等名勝古跡吸引了眾多游客來此觀光旅游。歷史上有名的“湖廣填陜西”,促進了南北文化交融。近代,在這片沃土上,孕育了享譽海內外的“三沈”昆仲(詩詞大家、書法大師沈尹默,國學大師沈士遠、語言文學大師沈兼士)。李先念、徐海東曾率領紅軍、八路軍過漢陰,在這里播下了革命的種子。沈啟賢、何振亞將軍領導的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在這里誕生并長期活動。 2、漢陰縣
實施“234”經濟戰略,推動縣域經濟社會發展。1998年以來,縣委、縣政府深入貫徹實施“234”經濟發展戰略(即全力實施放開搞活國有企業、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兩大突破,搞好城鄉建設、財源建設、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三大建設,著力培育繭絲綢、食品、礦產、水利四大產業),全力推進“三化”進程,縣域經濟快速穩步增長。
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9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08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3403萬元。形成了工農聯動、城鄉并進發展格局。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雙擁模范縣”、“民政工作先進縣”、“計生綜合服務縣”、曾四度蟬聯省“水利振興杯”等榮譽稱號。
全面建設綠色漢陰,奮力加快小康進程。2003年,新一屆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按照“經營綠色、建設綠色安康”的戰略要求,立足現實、著眼未來,提出了建設“綠色經濟強縣、奮力加快小康進程”的奮斗目標,明確了發展畜、桑、姜三大綠色主導產業,培育壯大綠色食品、天然建材、黃金礦產、醫藥化工、絲綿紡織五大生態支柱工業,建設山水園林城鎮的發展思路。提出了構建月河川道現代高效農業和生態工業帶、南北兩山生態效益型農業帶、鳳凰山生態旅游景區的“兩帶一區”發展布局。
按照建設綠色經濟強縣的戰略要求,全縣堅持農業抓調整,以退耕還林30萬畝、綠色種植30萬畝、畜禽養殖30萬頭的“三個30萬”來涵蓋農村小康工程、生態工程;重點抓川道,先川后山,以川帶山,川山共進,協調發展。力爭到2007年超過1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力爭達到5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2500萬元,全縣綜合經濟實力,社會事業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新譯通翻譯公司提供漢陰縣翻譯服務,為體現高度音意統一,同時也體現了公司“誠信待客、以誠立業、共榮發達”的宗旨。公司于2000年7月正式營業,業務以翻譯(口筆譯)為主、以商務中介、軟件開發、技術咨詢服務、網站設計等為輔。公司是漢陰縣知名和有技術實力、也是目前上海市最大最專業的科技型翻譯公司。看看同行的網站,再看看我們的動態公司業績,眾多和不斷擴大的新老客戶群就知道我們專業不專業。公司目前業務涉及長三角地區等省內較發達的市并輻射到珠三角地區、上海、浙江溫州、福建、廣東及少量海外業務,在建筑、機械、化工,金融,汽車,地質等專業翻譯領域具有領先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