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曲縣簡介
陽曲縣地處山西中部,忻定盆地與太原盆地之脊梁地帶,扼晉北要沖,太原門戶。東、西、北三面環山,南部低平。境北系舟山系橫亙東西、云中山系縱貫南北,歷為并北屏障,號稱太原之北大門,為兵家必爭之地。屬太原市的郊區縣,南距省城太原17公里,北接忻州市、定襄縣,東連盂縣、壽陽縣,西與靜樂縣和古交市接壤,南靠草坪區、萬柏林區、杏花嶺區。總面積2060平方公里,占太原市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轄有黃寨、大盂、泥屯、東黃水4鎮,侯村、高村、凌井店、楊興、西凌井、北小店6鄉,有1個街道辦事處、3個居民委員會、245個村民委員會、424個自然村。全縣總人口13.9萬,其中農業人口12.4萬。縣人民政府設在黃寨鎮。(大)同蒲(州)鐵路、大(同)運(城)公路、原(平)太(原)高速公路縱貫縣境,鄉鎮公路四通八達。
陽曲縣地理坐標為東經112.12′~113.09′,北緯37.56.′~38.09.′112
。南北長54公里,東西寬82公里。東西兩端為石山區和土石山區,中部為盆地,土石山區占總面積的54%,半坡丘陵占35%,平川盆地占11%,海撥位于800米-2000米之間,全境東、西北三面較高,南面低平,西山地區小云系,東山地區系舟山系。
陽曲縣政區古今變化甚大,據考,春秋時,在今大盂鎮一帶始建有盂縣。戰國至隋唐五代千余年中,境內政權時置時省,屢易治地,今大盂鎮、黃寨鎮、東黃水鎮、凌井店鄉、北小店鄉先后建立過盂、狼孟、汾陽、陽直、撫城、烏河、燕然、洛陰、陽曲等縣政權。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陽曲縣治所移至太原城西郭外,為郭下縣,史稱“晉陽首邑”。此后,境內縣級建置基本穩定。元、明、清三代,陽曲縣均為省(路)、府治所在地,為當時山西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中心。民國前期,陽曲縣為山西省會,一等縣。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陽曲縣境內曾一度建立東陽曲、西陽曲、盂(縣)陽(曲)等民主縣政權。1948年秋,東、西陽曲縣民主政府合并,成立陽曲縣人民政府。太原市政府成立后,隨太原市政區變化,陽曲縣境域逐步縮減,至1958年后確定為現域.
陽曲縣建于西漢,因“河(滹沱河)千里一曲,曲當其陽”而得名。公元982年,陽曲已不山西省治、太原府治所在,故歷史上有“山西首邑”之稱。
資源充足。境內擁有耕地50萬畝,牧坡108畝,有全國六大人工草場之一的陽曲縣萬畝示范草場。森林面積159.5萬畝,地下水資源儲量豐富,水質優良,土地、農、林、牧綜合開發前景廣闊。地下蘊藏白云巖、石灰石、赤鐵礦、花崗巖、石膏、鋁釩土、石英石、石英砂、鉀長石、煤等礦物質儲量大,極富開采價值。
特產豐富。陽曲縣屬暖溫大陸氣候,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農產品以玉米、谷子、葵花豆類、山藥蛋、油料等為主產。近年來全縣大力實施“兩高一優”農業有旱作,糧食產量連年超億斤。谷子質量高、數量大,久負盛名,年產量達1500余萬斤,此外,還盛產蘋果、酥梨、花椒、核桃、仁用杏等干鮮果品和無公害蔬菜年產量達6000余萬斤。二次滅菌奶填補了山西的空白,暢銷省城市場。山杏、山桃、黃芩、柴胡、串地龍、山棗、蘑菇、木耳、野菜等野生植物資源豐富,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
基礎設施完善
,水、電、氣、暖配套完備。交通發達,體系完整,108國誕、大運公路、原太高速公路、北同薄鐵路縱貫境南北,盂陽公路橫穿縣境工業東西,鄉鎮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連續五年榮獲省、市“義務修路先進縣”稱號。電力設施完備,華北電網縱貫縣境,設有1座11萬伏變電站,網電設施齊全。通訊系統先進,已開通7000門程控電話、移動電話和傳真,可直通國內外。教育、文化、旅游醫療、廣播電視等公事業發展迅速。結合小城鎮建設的省級泥屯星火技術密集區、黃寨綜合工業區、高村建材工業區、東黃水和凌井店農產品加工二業區已具雛形。金屬冶煉加工、建材、農副產品、煤焦迅速發展,成為四大主導產業,三能治金焦、漆包線、金屬鎂、水泥、銅材、鋁材等產品的市場占有份額不斷提高。隨著一批重點工業項目的實施,有效地帶動了相癢產業的發展,為陽曲縣域經濟的穩步發展又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來,在歷屆縣委、縣政府和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縣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呈現了持續、快速、健康的良好勢頭
新譯通翻譯公司提供陽曲縣翻譯服務,為體現高度音意統一,同時也體現了公司“誠信待客、以誠立業、共榮發達”的宗旨。公司于2000年7月正式營業,業務以翻譯(口筆譯)為主、以商務中介、軟件開發、技術咨詢服務、網站設計等為輔。公司是陽曲縣知名和有技術實力、也是目前上海市最大最專業的科技型翻譯公司。看看同行的網站,再看看我們的動態公司業績,眾多和不斷擴大的新老客戶群就知道我們專業不專業。公司目前業務涉及長三角地區等省內較發達的市并輻射到珠三角地區、上海、浙江溫州、福建、廣東及少量海外業務,在建筑、機械、化工,金融,汽車,地質等專業翻譯領域具有領先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