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鄆城縣簡介
鄆城縣位于山東省西南部,菏澤東北部,地處東經115°40′-116°08′,北緯35°19′-35°52′,北依黃河與河南省范縣、臺前縣相望,南鄰巨野縣、牡丹區,西與鄄城縣毗連,東距濟寧市梁山縣、嘉祥縣各30公里。縣城東北距省會濟南市154公里,北距首都北京市620公里。全縣現轄11鎮10個鄉,1037個行政村。總人口108.8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8.44萬人。絕大多數為漢族,有極少數回、滿、瑤、侗、藏、納西、維吾爾等。全縣總面積16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57萬畝。
鄆城歷史悠久。商朝時期,為商王祖乙遷建都城之地,史稱庇;春秋屬魯之西境,魯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在此筑城名鄆;南北朝時置清澤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鄆城縣。歷朝多為州縣治所,明清時分屬兗州和曹州府。1939年9月建立鄆城縣抗日縣政府,先后屬運西專署、魯西二專署、冀魯豫邊區二專署、冀魯豫八專署等。解放戰爭時期先后屬冀魯豫二專署、平原省菏澤專區。
1952年11月30日平原省撤銷,屬山東省菏澤專區,1958年歸濟寧專區。1959—2002年,先后屬菏澤專區、菏澤地區、菏澤市。
全縣現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6處,館藏文物1400多件,其中,國家珍貴文物300余件。境內有肖堆商代古文化遺址、古廩丘遺址、蘇莊漢墓群、五代唐塔、金代名相史惟良墓等。特別是一些與《水滸傳》有關的遺跡、遺址較多,宋江故里的宋坑、宋井、宋林,智取生辰綱的黃泥崗等古跡猶存。燦爛的文化孕育了一代代歷史名人。宋代為宋江、晁蓋等舉行農民起義的發祥地,素有“梁山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之說。
元朝有“嘗見帝師不拜”的兵部侍郎樊執敬,明朝有兵部尚書樊繼祖和為官清正、憐民惜才的戶部尚書佀鐘,清代有光緒帝欽點的武狀元張憲周、
甲午中日戰爭中指揮登州大捷的云南提督夏辛酉等。近代有與黃興密函舉行討袁起義的著名教育家王鴻一、黨的七大代表梁仞仟等。還有絲弦圣手王殿玉、古箏專家趙玉齋、著名歌唱家彭麗媛等一批當代樂壇名人。
2、鄆城縣
鄆城物產豐富,是全國商品糧、優質棉、魯西黃牛、小尾寒羊、青山羊基地縣和糧食生產先進縣、平原綠化先進縣。我國北方所有的農作物在鄆城幾乎都有產出,尤其盛產小麥、棉花、玉米、花生和瓜果、蔬菜等。畜禽養殖達30多個品種,其中,魯西黃牛馳名中外,小尾寒羊被譽為“中華國寶”,青猾皮早在30年代就暢銷國際市場。至2004年7月,全縣大牲畜存欄量13.9萬頭,生豬40.5萬頭,羊160萬只,兔100萬只,禽1116萬只。
林木資源豐富,全縣基本實現了農田林網化、河道林帶化、村莊綠化。截至目前,全縣片林面積49.5萬畝,全縣木材蓄積量達到230萬立方米。經濟林主要有梨、桃、杏、柿子、蘋果、葡萄等,年產果品9.25萬噸。油料、藥用植物180多個品種,其中“鄆半夏”500多年前就譽滿華夏。礦產資源主要是煤,境內已探明四個藏煤區,總地質儲量為50億噸,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
鄆城交通設施發達。京九鐵路縱貫全境45.5公里,穿越6個鄉鎮,設有3個客貨站,歐亞太陸橋與京九鐵路在此交匯;220國道與省道聊商路、濟董路交匯于縣城,全縣地方公路通車里程達1287.7公里,縱橫成網。縣城距濟寧機場30公里,距日東高速公路16公里,即將興建的濟菏高等級公路穿境而過。郵電通信現代化與國內同步,全縣固定電話用戶16萬戶,移動電話用戶6萬戶。
新譯通翻譯公司提供鄆城縣翻譯服務,為體現高度音意統一,同時也體現了公司“誠信待客、以誠立業、共榮發達”的宗旨。公司于2000年7月正式營業,業務以翻譯(口筆譯)為主、以商務中介、軟件開發、技術咨詢服務、網站設計等為輔。公司是鄆城縣知名和有技術實力、也是目前上海市最大最專業的科技型翻譯公司。看看同行的網站,再看看我們的動態公司業績,眾多和不斷擴大的新老客戶群就知道我們專業不專業。公司目前業務涉及長三角地區等省內較發達的市并輻射到珠三角地區、上海、浙江溫州、福建、廣東及少量海外業務,在建筑、機械、化工,金融,汽車,地質等專業翻譯領域具有領先優勢......
|